查看原文
其他

今又重阳|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

yuyimeng2019 故乡读书会 2022-10-15


故乡读书会,关注故乡,关注心灵。


故乡读书会





  ◆  ◆





    



余梦楼



    


中华传统节日诗话




中華傳統節日詩話15:重陽

文|李全修

 

 

 

 

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。月、日都是九,古代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九是陽數,故名為重陽,南北朝庾肩吾《九日侍宴樂遊苑應制詩》:“獻壽重陽節,回鑾上苑中。”又叫重九,南北朝王筠《摘園菊贈謝僕射舉詩》:“重九惟嘉節,抱一應元貞。”又叫九日,六朝以來凡詩作題為“九日”者,都是指重陽節。又稱九九,唐中宗九月九日臨渭亭登高作詩,諸臣同賦,薛稷得曆字韻雲:“願陪九九辰,長壽千千曆。”又稱上九,《太平禦覽》九九一引晉·周處《風土記》:“俗尚九月九日,謂之上九。”

“九”與“久”諧音,寓意為長久、長壽,故三國魏·曹丕《九日與鐘繇書》說:“歲月往來,忽複九月九日。九為陽數,而日月並應,倍嘉其名,以為宜於長久,故以享宴高會。”陶淵明《九日閒居》詩雲:“世短意恒多,斯人樂久生。日月依辰至,舉俗愛其名。

避災與求長壽是早期重陽節風俗的基本訴求,其中自然包含了敬老的內容。所以重陽節又被稱為老年節、敬老節。1989年,中國政府正式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“老人節”“敬老節”。2012年12月28日,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《老年人權益保障法》,並於2013年7 月1日正式施行,進一步以法律的形式規定,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。

重陽節的風俗主要有登高,佩茱萸,飲菊花酒、桑落酒,食餌、餈、糕,賞菊,宴集等。

 


 


登高

 

登高之俗相傳始於東漢。《荊楚歲時記》引南朝梁·吳均《續齊諧記》:“汝南桓景,隨費長房遊學。長房謂之曰:‘九月九日,汝家中當有災厄。急令家人縫囊,盛茱萸系臂上,登山飲菊花酒,此禍可消。’景如言,舉家登山。夕還,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。長房聞之曰:‘此可代也。’”南朝·宋·檀道鸞《續晉陽秋》又雲:“世人每至九日,登山飲菊酒。” 後世重陽登高,漸失避災之意,成為一種遊賞宴聚的雅事。《東京夢華錄》載北宋汴京登高之風習曰:都人多出郊外登高,如倉王廟、四裏橋、愁臺、梁王城、硯臺、毛駝岡、獨樂岡等處宴聚。《燕京歲時記》記清代北京重九登高:“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。每屆九月九日,則都人士提壺攜榼,出郭登高。南則在天寧寺、陶然亭、龍爪槐等處,北則薊門煙樹、清淨化城等處,遠則西山八刹等處。賦詩飲酒,烤肉分糕,洵一時之快事也。”

詩人常借登高抒發各種情感,如:

 

薊庭蕭瑟故人稀,何處登高且送歸。今日暫同芳菊酒,明朝應作斷蓬飛。(王之渙《九日送別》)

昨日登高罷,今朝更舉觴。菊花何太苦,遭此兩重陽。(李白《九月十日即事》)

九日登高望,蒼蒼遠樹低。人煙湖草裏,山翠縣樓西。(劉長卿《九日登李明府北樓》)

強欲登高去,無人送酒來。遙憐故園菊,應傍戰場開。(岑參《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(時未收長安)》)

 



 


佩茱萸

 

佩茱萸之俗始於漢初,《西京雜記》三載:“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,說在宮內時……九月九日佩茱萸……令人長壽。”晉·周處《風土記》:“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,俗於此日……折茱萸房以插頭,言辟惡氣,而禦初寒。”《夢粱錄》:“今世人以菊花、茱萸浮於酒而飲之。蓋茱萸名辟邪翁,菊花為延壽客,故假此兩物服之,以消陽九之厄指災難之年或厄運)。”茱萸,又名“越椒”、“艾子”,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,具備殺蟲消毒、逐寒祛風的功能。佩戴茱萸的風俗,使茱萸在中國古代歌詠重九的詩歌中,成了一種常用意象。僅以唐詩為例:

 

茱萸正可佩,折取寄情親。(孟浩然《九日得新字》)

千年魑魅逢華表,九日茱萸作佩囊。(李頎《雜興》)

茱萸插鬢花宜壽,翡翠橫釵舞作愁。(王昌齡《九日登高》)

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(王維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)

明年此會知誰健,醉把茱萸仔細看。(杜甫《九日藍田崔氏莊》)

插鬢茱萸來未盡,共隨明月下沙堆。(戴叔倫《登高回乘月尋僧》)

他時頭似雪,還對插茱萸。(權德輿《酬九日》)

閑聽竹枝曲,淺酌茱萸杯。(白居易《九日登巴臺.》

不堪今日望鄉意,強插茱萸隨眾人。(楊衡《九日》)

 

 

 

飲菊花酒、桑落酒

 

飲菊花酒之俗也始於漢初。《西京雜記》三載:“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,說在宮內時……九月九日……飲菊華酒,令人長壽。菊花舒時,並采莖葉,雜黍米釀制,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,就飲焉,故謂之菊花酒。”陶淵明《九日閒居》詩雲:“酒能祛百慮,菊解制頹齡。”晉·周處《風土記》:“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,謂之登高會,又雲茱萸會。”《夢粱錄》:“今世人以菊花、茱萸浮於酒而飲之。蓋茱萸名辟邪翁,菊花為延壽客,故假此兩物服之,以消陽九之厄。”飲菊花酒也成為重陽詩中常用意象。也僅以唐詩為例:

 

今日暫同芳菊酒,明朝應作斷蓬飛。(王之渙《九日送別》)

更望尊中菊花酒,殷勤能得幾回沽。(耿湋《九日

玉壺傾菊酒,一顧得淹留。(盧綸《九日奉陪侍中宴後亭》)

同傾菊花酒,緩棹木蘭橈。(暢當《九日陪皇甫使君泛江宴赤岸亭》)

摘得菊花攜得酒,繞村騎馬思悠悠。(白居易《九日寄行簡》)

菊酒何須頻勸酌,自然心醉已如泥。(馬雲奇《九日同諸公殊俗之作》)

且傾浮菊酒,聊拂染衣塵。(方幹《重陽日送洛陽李丞之任》)

 

詩人還常以菊花酒與茱萸囊對舉。仍以唐詩為例:

 

卻邪萸入佩,獻壽菊傳杯。(上官昭容《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圖群臣上菊花壽酒》)

菊酒攜山客,萸囊系牧童。(張說《九日進茱萸山詩》)

菊花辟惡酒,湯餅茱萸香。(李頎《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》)

辟惡茱萸囊,延年菊花酒。(唐·郭震《秋歌》之二)

 

重陽節還常飲一種桑落酒《月令廣義》:“晉宣帝時,羌人獻桑落酒,九日以賜百官飲。”杜甫《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》:“坐開桑落酒,來把菊花枝。”《杜詩鏡銓》:“《水經注》:河東郡民劉白墮,采挹河流,釀成芳酎zhòu,醇酒),熟於桑落之辰,故酒得其名。庾信《就蒲州使君乞酒詩》:‘蒲城桑落酒,灞岸菊花秋。’蓋桑落正菊開之時也。”詩雲:

 

木奴向熟懸金實,桑落新開瀉玉缸。(唐·嚴維《九日登高》)

菊花叢畔來白衣,桑落杯中付饞口。(宋·王十朋《九日會飲……》)

 


 

 

食餌、餈、糕

 

蓬餌之俗也始於漢初,《西京雜記》三載:“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,說在宮內時……九月九日……食蓬餌……令人長壽。”蓬餌是一種什麼食品?為什麼食蓬餌會令人長壽?徐堅遵唐玄宗命所撰《初學記》說:“蓋相傳自古,莫知其由。”新《辭源》則說蓬餌是“以蓬蒿製成的餅”。

《初學記》又引北齊杜臺卿《玉燭寶典》曰:“食餌者,其時黍秫(黃米和高粱)並收,以因粘米嘉味,觸類嘗新,遂成積習。《周宮籩人職》曰:‘羞籩之實,糗qiǔ,)粉餈(cí,糍粑。’幹寶注曰:糗餌者,豆末屑米,而烝之以棗豆之味。今餌duī(其字左食右追)也。《方言》:餌謂之糕,或謂之□。”

宋代以後食蓬餌、糍粑之俗尚存,有詩為證:

 

散插黃花兩佩萸,粉蓬餌觴初。(宋·晏殊《九日宴集和徐通判韻》)

錦帷迎七夕,蓬餌薦重陽。(宋·劉筠《宣曲二十二韻》)

蓬餌重陽節,金針七夕期。(宋·錢惟演《宣曲二十二韻》)

好佩茱萸食蓬餌,菊英滿泛九霞觴。(清·吳敬梓《寄李嘯村》)

 

飆館輕霜拂曙袍,花飲鬥分曹。(宋·宋祁《九日食糕》)

酒薦新舂,歎息年來石空。(宋·劉宰《九日》)

講殿陰移得暫閑,盤節宴已先頒。(明·陳子壯《九日》)

堆盤不似膏粱貴,數典記。歲歲重陽,於今能賦,宋後盡詩豪。(清末姚華《少年遊·切糕車》)

 

除餌、餈之外,重陽還流行吃糕。《荊楚歲時記》佚文:民間九日.以粉面蒸糕.上置小鹿數枚.號食祿糕。(清·任兆舒撰《穀玉類編》卷二《時令類·九月九日》)說明至晚南朝已有此俗。

重陽節有一個“劉郎題糕”的故事。宋邵博《邵氏聞見後錄》卷一九:“劉夢得(劉禹錫)作《九日詩》,欲用糕字,以五經中無之,輟不復為。宋子京(宋祁)以為不然。故子京《九日食糕》有詠雲:‘飆館輕霜拂曙袍,糗糍花飲鬥分曹。劉郎不敢題糕字,虛負詩中一世豪。”《說文解字》未收“糕”字,在劉禹錫看來,“糕”是俗字,五經未用,寫詩想用“糕”字卻怕遭人議論而不敢用。這個故事說明唐代已盛行重陽食糕。通俗詩人白居易就沒有這麼保守,在《九日登西原宴望(同諸兄弟作)》一詩中大大方方地用了“糕”字:“移座就菊叢,酒前羅列。”薛逢亦有詩雲:“糕果盈前益自愁,那堪風雨滯刀州。”(《九日雨中言懷》)

宋代以後,糕的花樣品種翻新。

《東京夢華錄》卷八《重陽》記北宋食糕風俗:“前一二日,各以粉面蒸糕遺送,上插剪綵小旗,摻饤果實,如石榴子、栗子黃、銀杏、松子肉之類。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,置於糕上,謂之‘獅蠻’

《夢梁錄》記南宋食糕風俗:“此日(重陽日)都人市肆,以糖面蒸糕,上以豬羊肉、鴨子為絲簇饤,插小彩旗,名曰‘重陽糕’。禁中閣分及貴家相為饋送。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獅蠻,以小彩旗簇之,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,入麝香糖蜜和之,捏為餅糕小段,或如五色彈兒,皆入韻果糖霜,名之‘獅蠻栗糕’,供襯進酒,以應節序。”《武林舊事》亦雲:“都人是月飲新酒,泛萸簪菊。且各以菊糕為饋,以糖肉秫面雜糅為之,上縷肉絲鴨餅,綴以榴顆,標以彩旗。又作蠻王獅子於上,又糜粟為屑,合以蜂蜜,印花脫餅,以為果餌。”

《帝京景物略》記明代食糕風俗:“面餅種棗栗其面,星星然,曰花糕。糕肆標紙彩旗,曰花糕旗。父母家必迎其女來食花糕。”

《燕京歲時記》記清代食糕風俗:“花糕有二種:其一以糖面為之,中夾細果,兩層三層不同,乃花糕之美者;其一蒸餅之上星星然綴以棗栗,乃糕之次者也。每屆重陽,市肆間預為製造以供用。”

宋以後詩中,反映九日食糕之俗頻見,如:

 

九日無白醪,飽餐黃栗糕。(宋·釋智朋《偈頌》其八十一)

玉膾齏中橙尚綠,彩貓糕上菊花黃。(宋·陸遊《壬子九日登山小酌》)

歸去乞錢煩裏社,買糕沽酒作重陽。(宋·崔《和呂居仁九日詩》)故園莫憶黃花酒,內府初嘗赤棗糕。(明·高啟《九日陪諸閣老食賜糕次謝授經韻》)

絲糕乍出,細菊且浮盎。(明·朱國祚《九日飲涵虛閣和葉進卿作》)

三徑就荒吾不恨,紅糕綠醑滿田香。(明·顧清《九日鶴塘莊過黃耳祠次高進之韻》)

敕使傳餐出尚方,微臣今又拜恩光。玉團蜜潤雲為麗,膩粉花蒸雪作香。一食可能忘帝力,分來聊且佐萸觴。小人有母餘皆食,獨念君羹未得嘗。(明·李覺斯《己卯重九日禦賜花糕志感》)

花糕九日,綴蠻王獅子。(清·朱彝尊《洞仙歌》)

剪綵旗幡,花糕擔子,知送誰家去。(清·曹貞吉《笛家 九日長安遣興和其年》) 

笑拈舊日三錢筆,漫詠今朝五色糕。(清·鐘大源《九日書懷》)

 




 

賞菊

《禮記》:“季秋之月,菊有黃華。”重九時節,正是菊花盛開之期,所以賞菊也成為重陽節一項重要習俗。

《初學記·九月九日》:“《續晉陽秋》曰: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,宅邊菊叢中,摘菊盈把。”這是記載重九賞菊較早的記錄。

《東京夢華錄》記載北宋賞菊情景:“九月重陽,都下賞菊有數種: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,粉紅色曰桃花菊,”

《夢粱錄》記載南宋賞菊情景:“年例,禁中與貴家,皆此日賞菊。士庶之家,亦市一二株玩賞。其菊有七八十種,且香而耐久,擇其尤者言之:白黃色,蕊若蓮房者,名曰萬齡菊;粉紅色者,名曰桃花菊;白而檀心者,名曰木香菊;純白且大者,名曰喜容菊;黃色而圓,名曰金齡菊;白而大,心黃者,名曰金盞銀臺菊。”

《陶庵夢憶》記明代賞菊風俗:“兗州縉紳家風氣襲王府。賞菊之日,其桌、其炕、其燈、其爐、其盤、其合、其盆盎、其看器、其杯盤大觥、其壺、其幃、其褥、其酒、其麵食、其衣服花樣,無不菊者。夜燒燭照之,蒸蒸烘染,較日色更浮出數層。”

《燕京歲時記》記清代賞菊情景:“九花者,菊花也。每屆重陽,富貴之家,以九花數百盆,架guǐ,儲物木架)廣廈中,前軒後輊,望之若山,曰‘九花仙子’。四面堆積者,曰‘九花塔’。”《日下舊聞考》曾列有京師菊花品種一百三十三種,可見其盛。

賞菊自然是重九詩中常常上演的節目,如:

 

一朵黃花,先催報、秋歸消息。滿芳枝凝露,為誰裝飾。便向尊前拚醉倒,古今同是東籬側。問何須、特地賦歸來,拋彭澤。    回首去,年時節。開口笑,真難得。史君今郡更,自成行客。霜鬢不辭重插滿,他年此會何人憶。記多情、曾伴小闌幹,親攀摘。(葉夢得《滿江紅·重陽賞菊》

黃花不負秋,與秋作光輝。夜霜猶作惡,朝日為解圍。今晨豈重九,節意入幽菲。孤芳擅天地,眾卉亦已微。殷勤黃金靨,照耀白板扉。沽酒欲壽花,孔兄與我違。清坐絕省事,未覺此計非。夕英豈不腴,騷人自難肥。(宋·陳與義《九日賞菊》)

 

酬佳節,爭賞菊花忙。盡說陶潛深得趣,孟嘉落帽興偏長。終久落空亡。    馬風子,別有好風光。陽裏養陽陽養處,水牛牽向牧牛場。永永慶重陽。(元·馬鈺《望蓬萊·九日吟》)

 


 

 


宴集

 

為慶祝重陽節,皇帝要宴集群臣,南朝詩人有大量九日侍宴之作。唐代,九日也要賜宴賜茱萸,唐代詩人也有大量九日侍宴之作。杜甫有“茱萸賜朝士,難得一枝來”(《九日五首》其二)的詩句。

民間也於此日宴集,《荊楚歲時記》:“九月九日.四民並藉野飲宴。”說明南朝梁代以前,九日宴集一般是在野外,實際是在秋高氣爽的日子邀約野餐。

唐·歐陽詢《藝文類聚·九月九日》:“《臨海記》曰:郡北四十步,有湖山,山甚平正,可容數百人坐,民俗極重,每九日菊酒之辰,宴會於此山者,常至三四百人。”可見唐代九日宴集風氣之盛。

九日宴集是文人及一般民眾的賞心樂事。《帝京景物略》記明代風俗:“九月九日,載酒具、茶爐、食榼,曰登高。香山諸山,高山也;法藏寺,高塔也;顯靈宮、報國寺,高閣也。釋不登,賃園亭,闖坊曲,為娛耳。”

《燕京歲時記》:“每屆九月九日,則都人士提壺攜榼,出郭登高……賦詩飲酒,烤肉分糕,洵一時之快事也。”飲酒、食糕、賦詩是文人宴集的重要內容。

白居易的《九日宴集醉題郡樓兼呈周殷二判官》對重九宴集有詳細的描述:

 

前年九日餘杭郡,呼賓命宴虛白堂。去年九日到東洛,今年九日來吳鄉。

兩邊蓬鬢一時白,三處菊花同色黃。一日日知添老病,一年年覺惜重陽。

江南九月未搖落,柳青蒲綠稻香。姑蘇臺榭倚蒼靄,太湖山水含清光。

可憐假日好天色,公門吏靜風景涼。榜舟鞭馬取賓客,掃樓拂席排壺觴。

胡琴錚指撥刺,吳娃美麗眉眼長。笙歌一曲思凝絕,金鈿再拜光低昂。

日腳欲落備燈燭,風頭漸高加酒漿。觥盞豔翻菡萏葉,舞鬟擺落茱萸房。

半酣憑檻起四顧,七堰八門六十坊。遠近高低寺間出,東西南北橋相望。

水道脈分棹鱗次,裏閭棋布城冊方。人煙樹色無隙罅,十裏一片青茫茫。

自問有何才與政,高廳大館居中央。銅魚今乃澤國節,刺史是古吳都王。

郊無戎馬郡無事,門有戟腰有章。盛時倘來合慚愧,壯歲忽去還感傷。

從事酲歸應不可,使君醉倒亦何妨。請君停杯聽我語,此語真實非虛狂。

五旬已過不為夭,七十為期蓋是常。須知菊酒登高會,從此多無二十場。

 


 

 


重陽節詩歌常用典故

 

寫重陽的詩歌常用典故有三個,

一是孟嘉落帽。《晉書》:“孟嘉為征西桓溫參軍,溫甚重之。九月九日,溫燕(同宴)龍山,僚佐畢集,時佐吏並著戎服,有風至,吹嘉帽墮落,嘉不之覺,溫使左右勿言,以觀其舉止。嘉良久如廁,溫令取還之,命孫盛作文嘲嘉,著嘉坐處。嘉還見,即答之,其文甚美,四坐嗟歎。”後以此作為九日遊興酣暢的典故。《夢粱錄》:“九為陽數,其日與月並應,故號曰重陽。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,淵明向東籬賞菊,正是故事。”古人詩中用落帽典故之作如:

 

落帽恣歡飲,授衣同試新。(孟浩然《九日得新字》)

醉看風落帽,舞愛月留人。(李白《舊日龍山因》)

不見攜觴王太守,空思落帽孟參軍。(權德輿《九日北樓宴集》)

落帽臺邊菊半黃,行人惆悵對重陽。(李群玉《九日越臺》)

風前孟嘉帽,月下庾公樓。(獨孤及《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》)

 

也有反用這一典故的,如蘇軾《南鄉子》:

 

霜降水痕收。淺碧鱗鱗露遠洲。酒力漸消風力軟,颼颼,破帽多情卻戀頭。    佳節若為酬。但把清尊斷送秋。萬事到頭都是夢,休休。明日黃花蝶也愁。

 

《詞林記事》:“《三山老人語錄》:‘從來九日用落帽事,東坡獨雲“破帽多情卻戀頭”,語為奇特,不知東坡用杜子美詩“羞將短髮還吹帽,笑倩旁人為正冠”。’樓敬思雲:‘九日詩詞,無不使落帽事者,總不若坡仙《南鄉子》詞更為翻新。’”

二是白衣送酒。《藝文類聚》卷四引南朝宋·檀道鸞《續晉陽秋》雲:“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,出宅邊菊叢中,摘菊盈把,坐其側。久之,望見白衣人至,乃王弘送酒也。即便就酌,醉而後歸。”用此典故之詩如:

 

芳氣徒盈把,無人送酒來。(王績《九月九日訪崔使君善為》)

不知來送酒,若個是陶家。(王勃《九日》)

降霜青女月,送酒白衣人。(杜審言《重九日宴江陰》)

客中誰送酒,棹裏自成歌。(孟浩然《九日龍沙作寄劉大虛》)

無勞白衣酒,陶令自相攜。(韋應物《九日登李明府北樓》)

因招白衣人,笑酌黃花菊。(李白《九日登山》)

衰柳寒蟬一片愁,誰肯教白衣送酒。(元·盧摯《雙調·沉醉東風·重九》)

 

三是南朝劉裕的戲馬臺會集。《文選》卷二十謝宣遠(瞻)《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》李善注:“蕭子顯《齊書》曰:‘宋武帝為宋公,在彭城,九日,出項羽戲馬臺,至今相承以為舊准。’沈約《宋書》曰:‘孔靖,字季恭,宋臺初建,以為尚書令。讓不受,辭事東歸,高祖餞之戲馬臺,百僚鹹賦詩,以述其美。’”用此典的詩也頗多,如:

 

西楚茱萸節,南淮戲馬臺。寧知洹水上,複有菊花杯。(唐·張說《湘州九日城北亭子》)

遙羨重陽作,應過戲馬臺。(李白《宣州九日……》)

共賞重陽節,言尋戲馬遊。(杜甫《九日登梓州城.》)

不須登戲馬,池館足徜徉。(明·吳惟英《九日集宜園》)

 


 

詠重陽詩詞經典

 

歷代吟詠重陽的詩歌不計其數,下麵選錄最為膾炙人口的幾首以供欣賞:

 

餘閒居,愛重九之名。秋菊盈園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華,寄懷於言。

世短意恒多,斯人樂久生。日月依辰至,舉俗愛其名。露淒暄風息,氣澈天象明。往燕無遺影,來雁有餘聲。酒能祛百慮,菊解制頹齡。如何蓬廬士,空視時運傾!塵爵恥虛,寒華徒自榮。斂襟獨閑謠,緬焉起深情。棲遲固多娛,淹留豈無成?(魏晉·陶潛《九日閒居並序》)

 

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遙知兄弟登高處,便插茱萸少一人。(王維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)

 

老去悲秋強自寬,興來今日盡君歡。羞將短髮還吹帽,笑倩旁人為正冠。藍水遠從千澗落,玉山高並兩峰寒。明年此會知誰健?醉把茱萸仔細看。(杜甫《九日藍田崔氏莊》)

 

江涵秋影雁初飛,與客攜壺上翠微。塵世難逢開口笑,菊花須插滿頭歸。但將酩酊酬佳節,不用登臨恨落暉。古往今來只如此,牛山何必獨沾衣?(杜牧《九日齊山登高》)

 

薄霧濃雲愁永晝,瑞腦消金獸。佳節又重陽,玉枕紗櫥,半夜涼初透。    東籬把酒黃昏後,有暗香盈袖。莫道不銷魂,簾卷西風,人比黃花瘦。(李清照《醉花陰》)

 

天與秋光,轉轉情傷,探金英知近重陽。薄衣初試,綠蟻新嘗,漸一番風,一番雨,一番涼。    黃昏院落,淒悽惶惶,酒醒時往事愁腸。那堪永夜,明月空床。聞砧聲搗,蛩聲細,漏聲長。(宋·李清照《行香子》)

 

題紅葉清流禦溝,賞黃花人醉歌樓。天長雁影稀,月落山容瘦。冷清清暮秋時候,衰柳寒蟬一片愁。誰肯教白衣送酒?(元·盧摯《沉醉東風·重九》)

 

 

欢迎阅读:


等车记   

故乡是黄冈|黄冈采风系列之⑬




中华传统节日诗话系列



中秋|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


鬼节:七月半

中华传统节日诗话12:七夕




感谢关注,欢迎转发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